开云app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简介
开云app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创校之初的土木工程预科班,1932年土木工程系作为广西大学第一个工科系成立,1997年组建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自1928年建立以来,历经苏鉴轩、葛天回、沈锡林、赵澄波、肖津、郭汝铭、王师羲、谢世澄、王朝伟、尹政、李淑嫒、秦荣、柯尊敬、韦树英等14位系主任和燕柳斌、杨绿峰、邓志恒、梅国雄、韩林海(兼)、安永辉六位院长。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7人(含院聘28人),其中专任教师153人,博士生导师39人,正高职称47人,副高职称60人,拥有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其他各类国家级人才12人,牵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项海帆杰出桥梁青年奖获得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7人,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省部级人才25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988人,硕士研究生1214人、博士研究生184人。
1997年结构工程学科入选“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作为全国七个之一入选该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2017年—2022年,我院土木工程学科分别入选第一轮、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作为主干学科,入选教育部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目前,拥有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土木工程结构全寿命安全与耐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土木建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拥有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跨拱桥建养技术研究中心、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网运河与智能建造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分中心,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跨拱桥关键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岩溶区水安全与智慧调控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平台。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5个特色实验系统,一是长大桥梁复杂受力加载实验系统,二是足尺工程结构抗冲击实验系统,三是土木工程材料多工况力学实验系统,四是工程结构极端环境耦合作用实验系统,五是岛礁生态修复与海洋工程耐久性实验系统。
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水利工程一级博士点、建筑学一级硕士点。拥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等三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智能建造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连续四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首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筑学专业2023年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在过去的3年里,从2021年、2022年的全国第41名,上升至2023年全国第24名,再到2024年上升至全国第21名,提升了20个名次,实现了排名的显著上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获评A级。我院智能建造专业2024年位列全国第15名,获评A级。
2018年以来,我院教师主持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连续4年超10项。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一等奖3项、省部级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和一等奖2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2020年,郑皆连院士牵头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2023年,韩林海教授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学院坚持扎根八桂大地,深度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为东盟国家多座桥梁与水电站,北海铁山港、广西第一高楼华润中心、广西地下交通工程南宁地铁、近海能源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开云app登录入口,开云(中国)平台建设、广西航空核心枢纽南宁机场T2航站楼、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长沙机场T3航站楼等多项标志性工程,内蒙古G210国道,云南麻昭高速等多条高速路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服务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金沙江特大桥等川藏铁路4座特大跨拱桥,服务广西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此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开云app登录入口,开云(中国)教授郑皆连主持建设的跨径600米的世界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于2024年2月1日建成通车。主持3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先导项目服务平陆运河世纪工程建设:平陆运河船闸和护岸结构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运河低影响开发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平陆运河水沙特性和防控技术研究。主持制订多部技术标准服务行业发展,推动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主持制订的《钢管混凝土加劲混合结构技术规程》《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与材料耐久性定量设计规范》《RCA复配双改性沥青路面标准》分获2020/2021/2022年度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科技创新一等奖。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分委会(ISO/TC 71/SC 9),秘书处设在我院,这是设立在我国的第一个土木工程主体结构安全领域的ISO分委会秘书处。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的原创科研成果,一些科研成果达到同领域国际领先水平。服务的重大工程获世界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年度基础设施提名奖、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等重要奖项。
自成立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各层次毕业生15000余人,从这里走出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兆焯等领导干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文连,以及院士有效候选人、知名高校教授等杰出人才,锻造了一大批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数据截至2024年9月20日)